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表现
太阳
2岁的儿童已能画出直线和曲线,这些直线和曲线都可以成为儿童画“太阳”的组成成分。虽然“太阳”的结构看上去简单,但儿童在会画复杂的集合体之前是不会画出“太阳”的。
凯洛格将儿童所画的各种类型的“太阳”进行了分类。其中,她所谓的“中空的太阳”明显地表示了是由曼陀罗或某种圆的集合体分离出来的特征,而这种分离须经过一段时日。而凯洛格所谓的“太阳的脸”和“太阳人”,原是“太阳”和圆的集合体。“太阳的脸”和“太阳人”中的五官及头发、胡须、睫毛等,多出于成人的想法,儿童也将它们称做五官和毛发,只是出于对成人说法的认同。在儿童美术发展的过程中,由成人命名的线条不能算是儿童画的,因为成人所命名的这些线条在以后儿童画“人物”时并不经常出现。这就是说,儿童之所以画这些线条,是由于儿童受到了自己以前描绘的“太阳”的刺激所致。
蝌蚪人
常见的题材之一。儿童早期画的“人”使人联想到蝌蚪,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于是人们便称之为蝌蚪人。
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认为有其合理之处。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在早期阶段,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在儿童的知觉中,人体的各部分尚未分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所画的图形的象征意义才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特定的含义。3~4岁的幼儿一般都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或在别人所画的人物中找出这些部位和器官。但是,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要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如果要求儿童在蝌蚪人身上画上肚脐或衣服的纽扣,儿童有时会不假思索地在蝌蚪人嘴的下部画上小圆圈,有时则会在两条竖线之间画上小圆圈。在前一种情况下,儿童所画的圆既代表了头部,又代表了躯干;在后一种情况下,两条竖直的线条既代表了躯干,也代表了下肢。
图形的选择和组合
阿恩海姆的主要兴趣是美术是如何与视知觉和视觉思维联系在一起的。他提出,画并不是它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复制品,而是原事物的等同物,这意味着在画面上出现的东西仅仅包含了原事物的某些性质。儿童对图形的选择和安排,主要取决于原事物的‘‘结构”,这些图形表达的是原事物的形式的基本方面。
凯洛格认为,儿童对图形的组织秩序和平衡的追求是十分重要的。儿童在
绘画发展过程中所保留并经常重复画的都是一些有良好视觉形象、有秩序、衡的图形,如同心圆、“太阳”等。
布斯感兴趣的是儿童图案的样式。她通过研究线和点这两种最简单的形,探索儿童如何通过重复、对称、围绕一个中心点旋转等方式将这些最简单的图形转换成较为复杂的图形。
重复、对称、旋转等常常是儿童组织和安排图形的方式;追求图形的组织秩序和平衡,对有秩序的和平衡的图形的偏好和选择,将简单的图形转换成复杂的图形,将前阶段形成的复杂图形转换成后阶段更复杂图形的组成部分等这些都是儿童美术表现的原则和方法。
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
1、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表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儿童表现某一孤立的物要困难得多。这就跟儿童理解一辆汽车比另一辆汽车开得快要比理解汽车个物体更困难一样。年幼的儿童常将事物看做独立的个体,他们在纸上画的物体往往是一个个的单独存在物,与其他事物缺乏联系,而且还常飘浮在空中,与地面也没有关系。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儿童在绘画时开始使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发生相互的联系。
儿童在绘画时,所画人物的肢体残缺不全是常见的事。当儿童在画人时不再出现缺胳膊少腿的现象,能根据所画的人和坐骑之间的关系有意地不再画上那条看不到的腿,这就说明儿童已经能进行较为高级的思维活动。因为儿童若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摆脱将各种事物仅作为单独存在的实体看待的方式,要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在绘画时将这种关系表现出来。
2、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处理
年幼的儿童思维受知觉的限制,只能知觉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不能知觉到事物的所有方面,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从全局考虑。这一特征会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即年幼的儿童在绘画时不能将水平一垂直系作为稳定的参照构架,而是以局部的垂直关系替代整个画面的水平一垂直关系。
一旦儿童能够运用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构图,他们的画就比较忠实于它所表现的事物的视觉概念,与成人的构图方式相统一。从以局部的垂直关系替代整体的水平一垂直关系,到能够运用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构图,这一发展过程虽说几乎是一种跳跃式的过程,但儿童刚开始运用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进行构图时还似乎有些呆板和模式化。然而,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他们会逐渐地对自己的那种过多地使用水平线和垂直线的构图表现出不满,试图运用倾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事物,使构图向更为高级的阶段发展。当儿童不仅能够在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里运用水平线和垂直线表现事物,而且还能够熟练地在此系统里运用不同倾斜度的线条表现事物时,儿童表现的能力就大大增加了。
3、多视点构图
在一幅幼儿作品中,往往不止一两个形象,有时有三四个甚至众多的形象。拟某种方式将这些形象组织起来,我们称之为构图。形象排列方式的发展变化是幼儿构图发展的重要方面。所谓排列方式,是形象在画面上的位置关系和形象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排列方式都有着鲜明的直观特征,反映着幼儿空间概念的不同水平。
多视点构图发展顺序:
第一,零乱式。第二,平行式。第三,并列式。第四,散点式。第六,遮挡式。
幼儿在表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统为一形。第二,正侧面同在。第三,单一面。第四,多面变形。
动态的表现
儿童在绘画时,表现人的行走和跑步的动态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年幼的儿童所画的人,即使是在行走或跑步,也常以正面直立的方式加以表现。有一些5岁~6岁的儿童,开始能用动态的方式表现人的行走和跑步的动作了。但是,这种表现的手法仍然是十分简单的,只是将正面直立的人物的下肢的位置。
选色
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1.涂抹阶段。年幼的幼儿,在约4岁之前,属于涂抹阶段,他们喜欢摆弄画笔,用颜色涂涂抹抹,但这’大都与再现事物的客观色彩和表现主观情感无关,幼儿是在探索和认识色彩。
2.装饰阶段。经过一个阶段的玩色和较单调地运用色彩之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进入色彩运用的第二个阶段。
3.再现和表现阶段。大约在幼儿期末,第三个阶段开始了。有些幼儿会发出表现事物的客观颜色的愿望,也就是说,一些幼儿有了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
幼儿在涂色方面的发展
第一,涂色面积的变化。第二,涂色质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