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李松林 首都师范大学
检索结果共
个
1
导论
1.1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1.2
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3
怎样学好中国近现代史?
2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2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2.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3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历史
3.1
资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一)
3.2
资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二)
3.3
资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一)
3.4
资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二)
3.5
资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侵略
3.6
资本—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
4
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4.1
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历程
4.2
反对瓜分中国的图谋
4.3
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4.4
正确认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5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5.1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
5.2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历程
5.3
正确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5.4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意义
5.5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6
洋务运动
6.1
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6.2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6.3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6.4
洋务运动的性质
6.5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7
戊戌维新运动
7.1
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一)
7.2
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二)
7.3
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三)
7.4
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过程
7.5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7.6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8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8.1
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一)
8.2
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二)
8.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
8.4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二)
8.5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9
辛亥革命的成果与失败
9.1
资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一)
9.2
资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二)
9.3
中华民国的建立
9.4
辛亥革命失败及原因(一)
9.5
辛亥革命失败及原因(二)
10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0.1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10.2
“三座大山”的重压
10.3
两个中国之命运
11
新文化运动
11.1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
11.2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二)
11.3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三)
11.4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1.5
白话文革命
11.6
鲁迅与新小说
11.7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与局限性
12
五四爱国运动
12.1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一)
12.2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二)
12.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一)
12.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二)
12.5
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与发扬五四精神
1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3.1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13.2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一)
13.3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二)
13.4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和中共一大(一)
13.5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和中共一大(二)
13.6
中共一大代表的人生轨迹
13.7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3.8
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4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4.1
国民革命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14.2
中国国民党一大与国民革命的高潮(一)
14.3
中国国民党一大与国民革命的高潮(二)
14.4
中国国民党一大与国民革命的高潮(三)
14.5
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14.6
国民革命意义、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一)
14.7
国民革命意义、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二)
15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5.1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一)
15.2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二)
15.3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
15.4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二)
15.5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一)
15.6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二)
15.7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三)
16
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
16.1
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16.2
遵义会议
16.3
红军长征的胜利
1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特点
17.1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在华暴行(一)
17.2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在华暴行(二)
17.3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在华暴行(三)
17.4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在华暴行(四)
17.5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7.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建立与特点(一)
17.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建立与特点(二)
17.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建立与特点(三)
17.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建立与特点(四)
17.10
全民族同愁敌忾、奋起抗战
18
中流砥柱
18.1
关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
18.2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
18.3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二)
18.4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三)
18.5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四)
18.6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五)
18.7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六)
18.8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七)
18.9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9
正面战场
19.1
中国国民党的对日政策观(一)
19.2
中国国民党的对日政策观(二)
19.3
正确评价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一)
19.4
正确评价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二)
19.5
正确评价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三)
19.6
正确评价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四)
20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0.1
抗日战争的胜利(一)
20.2
抗日战争的胜利(二)
20.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0.4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0.5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20.6
中国政府为什么高调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一)
20.7
中国政府为什么高调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二)
21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21.1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一)
21.2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
21.3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三)
21.4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四)
21.5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21.6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1.7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22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22.1
中国第三条道路破灭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一)
22.2
中国第三条道路破灭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二)
22.3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与覆灭原因(一)
22.4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与覆灭原因(二)
22.5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与覆灭原因(三)
22.6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与覆灭原因(四)
22.7
新政协会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22.8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23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2
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23.3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4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2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4.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4.3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一)
24.4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二)
24.5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三)
24.6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四)
24.7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五)
25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5.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一)
25.2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二)
25.3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一)
25.4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二)
25.5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25.6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一)
25.7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二)
25.8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2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6.1
“第二次结合”思想的提出(一)
26.2
“第二次结合”思想的提出(二)
26.3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一)
26.4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二)
26.5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三)
27
探索中的严重挫折和取得的成就
27.1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27.2
“大跃进”及其纠正(一)
27.3
“大跃进”及其纠正(二)
27.4
“大跃进”及其纠正(三)
27.5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7.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27.7
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27.8
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28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8.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8.2
改革开放的起步(一)
28.3
改革开放的起步(二)
28.4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28.5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28.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持续发展
28.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一)
28.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二)
2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29.1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
29.2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
29.3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29.4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9.5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9.6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
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0.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30.2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30.3
关于经济建设
30.4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0.5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0.6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30.7
建设美丽中国
30.8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30.9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30.10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30.11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30.12
争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
30.13
争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二)
31
阅读
31.1
阅读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调查
视频
章节测验
上一页
{
下一页